首页
关于
技术
产品
合作
联系
中医药文化
国医大师
关闭
返回上一级
国医大师谈养生
是中国人对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尊称。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
药管理局评选出的国医大师,每一位都有着50年以上的中医
药临床工作经验,他们传奇般的经历,记录着中华历史传统的瑰宝。他们
各有独到的医学见地和崇高的医德,救治了数以千万记的病人,同时,他
们也有丰富的养生经验,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。
陈可冀院士(1930年生)毕业于福建医学院,原本是一名西医,后转学中医,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,他尤其擅长活血化瘀和补益脾肾类药物的使用,对清代宫廷药方有深入的研究。他提倡中西医应当“西学中,求易结合”。 陈院士指出,心脑血管病高发原因有两个,一是精神压力大,二是吃的太好了。对于压力大的现代人和日益增多的老年痴呆疾病,他使用酸枣仁、陈皮、半夏、茯神等中药治疗,有极好的疗效。
许润三(1926年生)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,擅长妇科疾病、不孕不育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。在医学上,他认为单独的辩证是不足的,利用现代医学指标,可以提高辩证的客观性,同时,单独以来医学指标,并不可取,辩证与辨病应当结合。在营养学上,许老认为人体应当摄入一定的动物类油脂,适当吃一些肉。在治疗气血不畅的问题上,许老善用肉桂、三七、丹参、甘草、红花等药物,有很好的疗效。
吕仁和教授(1934年生)出生于山西原平,是我国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之一,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和老年病。他认为,糖尿病是由气阴两虚、痰热郁瘀所致,他创立了“二、五、八方案”,有效防止并延缓糖尿病发生。吕教授认为饥饿疗法是不科学的,提倡“五谷为养、五茶为充”,饮食应当以谷类为主,蔬菜足量,肉食控量,烹调方法应当以生食、凉拌、蒸煮为主。他擅长使用消脂、泻浊、祛瘀的中药材,并推荐糖尿病人、三高病人常用山楂、绿茶、荷叶、橘皮等茶饮。
金世元国医大师(1926年生)被中医界尊称为“国药泰斗”,是我国中药炮制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金老多年翻山越岭寻找野生草药,他十分强调道地药材的重要性,称其为“是临床疗效的灵魂”。他对长寿的见解是:“不要太讲究,粗茶淡饭就很好,少盐少油、每餐只吃七八分饱。”他常食粗粮,用红豆薏米粉、燕麦粉、五谷杂粮薏仁粉代餐,搭配大枣、黄精等食材。他认为,“药食同源是中医的根本,药补不如食补。养生要把脾胃先养好。”
郭维琴(1940年生)是北京中医大学临床研究所所长,她出生于中医世家,其父郭士魁为中医心血管病名家。郭维琴对气虚类冠心病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类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,她对气虚症状的总结为:易疲劳、舌胖大、气短、易心绞痛,可用山楂、黄芪、决明子、枸杞子、菊花等,可补五脏,病人服用后加速血液运行,达到很好的益气活血作用。并搭配酸枣仁、郁金、姜黄等物,一养心、二苦寒、三辛温,相互补充,相须为用,止痛化瘀。
陆广莘1927年出生于上海,先后从师于陆渊雷、章次公等名医,从1948年起就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,他学贯古今,对医药有独到的见底,尤其强调人体自身痊愈能力的重要性,认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现代医学对细菌、病毒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,反而使病害越来越多。”陆老85岁时还是满头黑发,他认为,蛋黄中的卵磷脂来补脑很好,多咀嚼、不生气、经常叩齿吞津身体更好。
颜德馨大师(1920年生)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,他出生于中医世家,擅长心脑血管病领域,推崇气血学说,认为“久病必有瘀,怪病必有瘀”,强调调气活血的“衡法”治疗原则。颜老强调“望闻问切”的重要性,强调医生不可过分依赖仪器和化验单,要灵活开方。他善用食粥养生法,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胃气旺则各脏气旺,而粥则是“世间第一补人之物”。中老年人饮食应以“少、精、清淡、软熟”为宜。
朱良春1917年出生于江苏镇江,行医70载,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和国务院接触高级专家。他治学严谨,医术精湛,尤其擅长妙用虫药和有毒类药物,常用乌梢蛇、地龙、蜈蚣等物,其名方益肾蠲(juān)痹丸是修复骨膜的良药。他认为,风湿多因风寒邪气侵袭导致,风湿及骨关节病患者应当养护肾,多做咽津、深呼吸、浴足、按足心。虫药以外,他常搭配上土茯苓、青木瓜、生地黄、豨签草等中药,以增强药效。
禤国维教授(1917年生)是广东三水人,是广东省名中医。他擅长用中医方法治疗皮肤病,被誉为“皮肤圣手”。他认为,皮肤不好,是肾阴不足,冲任失调造成的。禤老认为,清水是护肤佳品,“要想颜如玉,只用清水洗。”化妆品中有很多化学成分,应尽量少用。禤教授认为皮肤不好起因是肾阴不足,冲任失调。他推荐用麦冬、玉竹、沙参煲猪皮,以缓解皮肤干燥;沙棘、松针、蒲公英搭配芫荽可养发养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