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的历史功勋
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不仅仅是推动历史车轮飞跃前进的“四大发明”,同样惊人的是,当我们翻开祖国医药学史的时候,就会发现,我们祖先在中医药学领域内,也同样开创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先河。
未标4343题-5
世界上最早的医药文字记录
截止目前,记载疾病的甲骨323片,共415辞,有疾病的名称20余种。如病字,好像一个流血的人,躺在一张床上。而疾字,恰如一个,腋下中了一支箭。在战争中受伤,血流满身的情况,从而创造了这最早的“疾病”两字。
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学和药典
    在药学方面,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3部著作。第1部是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是世界上第1部药物学专著,而欧洲到12世纪尚无与之媲美的药物学专著。第2部是公元659年,唐朝,由政府组织编著的《新修本草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,而欧洲最早的药典是公元149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药典和1535年纽伦保政府的药典,比《新修本草》要晚700多年。第3部是举世皆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《本草纲目》,是数千年中药学的全部总结,载药1892种,方万余首,图千余幅。两百年后由波兰学者以拉丁文翻译出版,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,被誉为“东方医药巨典”。
未43434标题-5
未43434标题4343-5
世界上最早的麻醉术和麻醉药
    早在公元2世纪,三国时期的杰出医药学家华佗,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以曼陀罗花为主药的麻沸散著麻醉剂,而美国朗格1842年才发明和使用麻醉药,比华佗晚了1600年。
    公元13世纪,宋朝危亦林在《世医得效方》中主张在骨折和脱臼复位前先行用曼陀罗花、乌头等为主的麻醉药,而日本医生华冈青州于1805年才使用以曼陀罗为主的麻醉药,比危亦林晚了400多年。
世界上最早的化学药物
        东汉魏伯阳的《周易参同契》已记载水银和锡的炼制方法,阿拉伯国家在公元6世纪才从中国学到炼丹术,制成硼砂,升汞等多种化学药物,比中国炼丹术晚了五六百年。 
        葛洪在他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已记载用水银软膏治疗疥癣、恶疮等皮肤病并掌握了烧水银的复杂技术,而意大利医生罗吉尔,在12世纪才使用水银软膏,比葛洪迟了八百多年。
未命名 -1
未命名 -1434
世界上最早的免疫疗法
    免疫疗法是中国人是首创先河。晋葛洪观察到人被疯狗咬伤后便会患狂犬病,他根据“以毒攻毒”的原则,把疯狗杀死,取出脑髓,研制成泥膏,敷贴在伤口上作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,这是世界上免疫疗法的先驱。而在国外,直到19世纪80年代,法国人巴斯德才用减弱毒力的方法,制成狂犬病疫苗,并用于人体,他的发现和创制比葛洪迟了1500多年。中国的“人痘接种”办法,也是世界首创。公元998~1022年,宋真宗时,曾有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的儿子接种人痘。1668年,俄国首先派医生来我国学习人痘接种技术,然后由俄国传入土耳其。直到1796年,英国人真纳才发明牛痘接种法。比我国人痘接种法晚了数百年。
世界上最早的镶牙术
中国人在唐代就发明了镶牙术,《新修本草》记载,以白锡、银铂、水银制成的汞合金银膏,用以补牙故镶牙的镶字以金字旁。而英国人柏尔于1819年、法国人塔威于1862年才用汞合金镶牙,比我国记载的要迟1100多年。
未命名 -14346
未命名 -14567
世界上最早的植物遗传
    公元15世纪,明朝李时珍已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“三生萝卜”,借助植物的生活机能,对萝卜三次加以人工刺激再生,以改变和提高它的药物功效,使其适应特定的治疗需要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遗传学应用。而苏联植物学家米丘林(1885~1935),经过60年的研究,才提出改变植物遗传性的种种原则和方法,比李时珍研究三生萝卜晚了100多年。
世界上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预防医学
    早在两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,有了疾病除了积极的寻找除疾之法外,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。如《黄帝内经》有曰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兵,不亦晚乎?”由此可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“未雨绸缪、防患未然“的重要。
    以上这些药学典例,仅仅是简略概述,但它们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在药学方面对世界的贡献,数千年来,中国不断地有聪明渊博的学者毕生在钻研着。若使我们把历史时代所有的人物的贡献积累起来算一笔总帐,则中国文化要算是世界上最宏大的。
未命名 -1999
未33标题-1
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教学模型
公元11世纪初北宋时期就铸造了人体教学模型针灸铜人像,并标有针灸突位。
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局
北宋时期设置的“校正医书局”,为世界最早的卫生出版局。
未命名 -777
未命名 -17789
世界上最早的针灸 “九针” 
   “九针”是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用的一套针具,共九种,被称为“九针”。传说伏羲氏创造了“九针”。“九针”是指有九种不同规格不同大小,不同用途的九种规格。
   《黄帝内经》一书中,记载了“九针”的尺寸:
    1.针:长一寸六分(约相当于现在3.7厘米),形状似箭头和犁头。针头粗大,针尖锋利,用于体表的浅刺。
    2.圆针:长一寸六分,针身呈圆柱形,针头呈卵圆形,用于体表的按摩,能治疗肌肉和皮肤之间的气滞。
    3.针:长三寸五分(约相当于现在8.1厘米),针头如小米状。
    4.锋针:长一寸六分,针身呈圆柱形,针头呈三棱形。
    5.铍针:长四寸(约相当于现在9.3厘米),针身像把剑。
    6.圆形针:长一寸六分,针身稍粗,针尖圆而锋利。
    7.毫针:长三寸六分(约相当于现在8.3厘米)。针细如蚊子的嘴。
    8.长针:长七寸(约相当于现在16.2厘米)。针身细而长。
    9.大针:长四寸,针身粗大,针头圆而锋利。
世界上最早的制酒术与医药
        约公元前1600年甲骨文上有“鬯(chang唱)其酒”的记载。“鬯”就是一种用郁金草酿黑黍做成的芳香的药酒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说,如果有人得了“不仁”这种类似神经麻痹、肢体麻木的疾病,可用“醪药”(药酒)治疗。可见,远在春秋战国时期,古代医家就已经应用药酒治疗疾病。
        西汉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,曾用酒送服莨菪,治愈了一位难产的病人,这里说的莨菪,是种有毒的镇痛麻醉药。
       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这部医书里,记载了一种红蓝花酒。红蓝花就是中药红花,性温,味苦辛,有活血止痛作用。
未命名 -14343
未命名 -1434689
世界上最早的汤药
公元前1600年,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,当时这个部落的首领是汤。商汤结婚的时候,他的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,有一个名叫伊尹的。这人非常聪明,很有才干,后来做了商汤的助手,商朝的第一任宰相帮助商汤消灭了夏朝。
伊尹不仅精通烹调技术,还精通食品的性能,例如:他懂得生姜和桂皮既是肴馔中的调味品,也可作为发汗解表的药物。后世的医家称伊尹为制作汤药的创造人。在他之前,人们服药还是用简单地咀嚼方式,并且是单位药。之后伊尹发明“汤液”即一种或多种药物加水煎服,这样不但加强了药物的效果,还降低了生药的毒性。从此诞生了中药的复方药剂。汤液的发明医药史上的一次跃进,是药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