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历代名医名著馆
(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)
1、先秦时期(公元2146年-221年)约1925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18种
       最具代表性的专著2种
       1、《黄帝内经》
       2、《难经》
主要名医:
       扁鹊:创四珍,察病情,提出辩证施治。
       伊尹:创汤饮,调五味,形成医药汤剂。
       医和:创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、六气(即“六淫”致病),六气太过,可引起不同疾病。
古代名医 -先秦时期-扁鹊1
扁鹊 , 医药萌生之前,先民信鬼神,赖巫术以治病,故最早的医字—  下面是个巫字,医药出现,动摇了巫术治病的基础,首先向巫医宣战的是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,他得长桑君秘传,创望、闻、问、切的四诊法,桥头田间免费为人治病,起死回生,人称神医,但他遵循《内经》的主张,凡信巫术的人他不治。同时将  字改写成医字,说明当时已用药酒取代巫术作为医病手段。
古代名医 -先秦时期-扁鹊2
伊尹,名伊,或挚,又叫阿衡,尹为官名。夏商初人,出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(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莘乐沟)。商代杰出的政治家、烹饪家、医药学家。他将烹调技术与养生相结合,创立食疗方,开后代“药食同源”之先河。他改变历代中药服用方法,创制汤液,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疗效,标志着方剂的诞生。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中,伊尹堪称一位传奇人物。
古代名医 -先秦时期-扁鹊3
医和(先秦)
 春秋时秦国名医。创“六气病源”的病因学说。认为疾病非鬼神作崇,而是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的异常所引起。
 
 
 
 
2、两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-公元220年)约440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29种
       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3种: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重要文献。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 华    佗:制麻沸、创体操五禽、创新传医学。      张仲景:编理法、论伤寒、成就方药体系。
       淳于意:倡医案、立医规、建立临床医档。          张   氏:创道教、重修炼、行气服食崇长生。
       董   奉:创杏林文化 , 施药救人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众   医:撰《本草》、集大成、发展方剂学说。
古代名医-秦汉时期1
    华佗,三国时神医,精通各科,行医全国,仿五禽运动以健身,创麻沸针刃行手术,为全球外科始祖,曾为关羽取簇刮骨,后因拒当曹操侍医被害,在狱中写成《青囊经》三卷欲以传世,狱吏不敢携出,陀恐为曹操所得,将其焚毁,待狱吏扑救,已
只剩末卷兽医一篇,世人尊惜!
古代名医-秦汉时期2
    张仲景,东汉末年著名医药学家,因感当时伤寒瘟疫流行,十室九空,于是悉心研究《内经》,创辨证论治法,活人无数。曾任长沙太守,坐堂仍为民疗疾施药,人称医圣,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载方剂269首,详述加工,配伍、煎煮、用量和服法,集医药之大成,为医家必读。
古代名医-秦汉时期3
董奉,生卒年不详,约为公元三世纪人。又名董平,字君异,号拔墘,侯官县董墘村(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)人,东汉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生。他精于医术,擅长养生,与张仲景、华佗被后世并称为“建安三神医”。而他不慕名利,广植杏树以赈济贫民的高尚义举,也自此成为“杏林春暖”一词的滥觞。
 
3、魏晋南北朝(公元220年-581年)约361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25种,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:《脉经》、《针炙甲乙经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雷公炮炙论》、       《本草经集注》等重要文献。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王叔和:著《脉经》、述脉理、总结脉学理论    皇甫谧:弘灵枢、著《针炙》、丰富经负疗法。    葛洪:撰《肘后》,论天              花、介导预防养生。  雷敩:创中药炮制、增药性、减毒性、提疗效。 陶弘景:注《本草》、聚新药、首创药物分类等约9人。
古代名医-魏晋南北朝1
王叔和(公元三世纪)脉学创始人,今山西高平人,一生医术高明,公元208年,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南下随军医生,后任王府侍医、太医令等职,他是编著我国最早脉学专著《脉经》的创始人。    
古代名医-魏晋南北朝3
葛洪,西晋著名道教医药学家,精炼丹术,创金石变化养生治未病学说,著《抱朴子内外篇》,为无机微量元素药物学之始祖一生读书破万卷,扶危济四方,呕心沥血,总结出《肘后备急方》3卷,首载结核、天花、狂犬病、疟疾及疥,虱等传染病的防治,谓:“杀狂犬病狗,取脑汁敷之,不复发”,启萌免疫预防学,并发现青蒿治疟,首创鼻腔及舌下急救用药法,世人奉为药王。
古代名医-魏晋南北朝2
陶弘景,南齐著名道教医药学家,博学广识,辞官行医,隐居茅山,梁武帝往访,奉为“山中宰相”,历二十年炼成九转仙丹,著《补阙肘后方百一》及《本草经集注》载药730种,分为玉石、草、木、虫、兽、果蔬、米食七卷,详述性味、功效、诊治及采蓄、制剂要求,为本草学承先启后巨著。
 
4、隋唐五代十国(公元581年-960年)约379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66种,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:由官方首次编订:唐修《本草》、颁《药典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诸         病源候论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食疗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遗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黄帝内经素问》等重要文献。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 孙思邈:著《千金方》、补化裁,倡导“大医精诚”。
       陆羽
       王冰
       孟诜:撰《食疗本草》问世,阐述药食同源。
       苏敬
       王焘:蔺道人,昝殷,韩保升等约8人。
古代名医-随唐五代十国1
孙思邈,唐初杰出医药学家,曾为太宗皇后难产平安接生,帝欲延为御医,婉拒,仍居深山为群众采药炼丹,上门送医赠药,并将自己验方尽刻碑路旁,以广济民困,后为庸医所妒,抄方毁碑,随后庸医遭雷击毙,而孙思邈长寿达141岁,天理昭明。群众载德咸植杏一株于其屋后,故此誉仁医为杏林。重医德、倡“大医精诚”,创食疗、治未病预防,以生命贵逾千金,因名所著为《千金方》分要方和翼方两卷,分232科、载方2900首,为医药学巨著,后世奉为药王。
古代名医-随唐五代十国2
陆羽,唐代著名茶学家,一生嗜茶如命,茶伴诗书,隐居不仕。遍访名茶产地,种植采集,制作烹煮,品味功效,旁及各地泉水以及茶具,茶道撰成《茶经》,年逾70,世称茶神。历千年至清代,又有陆廷璨一生爱茶,集历代古笈有关茶的资料,旁征博引,扩充《茶经》,撰成《续茶经》,人称茶仙。
古代名医-随唐五代十国3
王焘 唐代医学家。曾任弘文馆要职,公元752年编成《外台秘要》四十卷,辑录唐以前医家对各科疾病的理论和方药,包括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等科疾病,对某些传染病论述尤详,重视灸法。他在整理保存古医书工作上有一定贡献。
 
5、宋元(公元960年-1368年)约408年
       政府设药局、施医政、医学教育兴起。考证校勘医典,成果丰,发展方书药学。创临证各科,立派系,针炙铜人国宝。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334种,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著: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铜人腧穴针炙图经》、《苏沈良方》、《证类本草》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、《普济本事方》、《注解伤寒论》、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、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、《儒门事亲》、《妇人大全良方》、《洗冤录》《内外伤辨惑论》、《脾胃论》、《济生方》、《外科精要》、《活幼书》、《世医得效方》、《格致余论》、《医学户源》、等重要文献。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朱丹溪:创滋阴学派,著《丹溪心法》。
      钱乙:儿科鼻祖,著《小儿药药证直诀》。
      宋慈:著《洗冤集录》法医学之父。
      刘元素:金元四大家之一,著《河间六书》,《河间十书》。
      王惟一、许叔徽、成天乙、张杲、张从正、陈自明、李杲、朱震享、滑寿等46人。
古代名医-宋元1
朱丹溪 (公元1281~1358年)元代,滋阴学派创始人,浙江省义乌人,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,著有《丹溪心法》,全书共五卷,分一百门,前有《十二经见证》等六篇,后附《丹溪翁传》;创立了“滋阴派”学说。
古代名医-宋元2
钱乙,字仲阳,宋代东平人,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(约公元1032~1117年),享年82年,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。钱氏治学,当初先以《颅囟方》而成名,行医儿科,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,声誉卓著,被授予翰林医学士。曾任太医院丞,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,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成为当时著名医家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“钱乙幼科冠绝一代”,言不为过。其一生著作颇多,有《伤寒论发微》五卷,《婴孺论》百篇,《钱氏小儿方》八卷,《小儿药证直诀》三卷。现仅存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其他书均已遗佚。
古代名医-宋元3
刘完素(公元1120~1200年),金代著名医学家,河北河间人,是金元四大家之一,著有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15卷,后人将主要著作编成《河间六书》、《河间十书》等,对后世医学的发展,有很深的影响。
 
6、明朝(公元1368年-1644年)约276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1048种,最具代表性的专著《本草纲目》、《针灸聚英》、《名医类案》、《医学纲目》、《医学入门》、《针炙大成》、《证治准绝》、《寿世保元》、《外科正宗》、《类经》、《景岳全书》、《温疫论》等重要文献。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  李时珍,著《本草纲目》,载药18920种,医药发展,世界首部药学巨著。
        张景岳、王肯堂等。
古代名医-明朝1
李时珍,明末伟大医药学家,精医术,德高尚,尤擅长本草,世称药王,有鉴于历代本草,传抄谬误,或名物不符,或图文错乱,易致医疗事故,立志重修,于是尽阅本草医笈及经史子集上万册,采方问药走遍大江南北,经三次修改,动员全家整理抄写,历时27年成书《本草纲目》,包括植、动、矿药物1892种,附方11000首,插图1000多幅,按释名、修治、气味、主治、集解、发明、辨疑及附方详述各药,成为一部世界百科全书性的医药巨著,举世称誉,有近十种文字译本,至今仍为本草药物准绳。
古代名医-明朝2
张景岳  公元1563~1640年,明代著名医学家,著有《景岳全书》,全书共64卷,分为16种,其中传忠录、杂证漠、本草正、新方八阵4种,最能代表张景岳力促温补之观点。
古代名医-明朝3
朱橚(周定王)明太祖第五子。撰《求荒本草》四卷,附有图谱。又与滕硕、刘醇等编撰《普济方》一百六十八卷,是明初一部大型医方书。
 
7、清朝(公元1644年-1911年)约267年
       这一时期有关中医药文献书籍6575种最具有代表性专著:《审视瑶函》、《伤寒来苏集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、《本草备要》、《伤寒贯珠集》、《医学心悟》、《医学宋金鉴》、《串雅》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、《医学三字经》、《傅青主女科》、《医门捧喝》、《医林改错》、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》、《时病论》、《温热论》、《温病条辨》、《温热经纬》、《温热逢源》等重要文献64种
 
主要名医:
        叶天士、王清任、赵学敏、傅仁宇、柯琴、张志聪、汪昂、赵献可、尤在泾、吴 禅、徐大椿、吴鞠通、陈修园、傅 山、付青立、王孟英、雷 丰、唐宗、柳宝治等63人。
古代名医-清朝2
叶天士  公元1666~1745年,清代著名医学家,诊病治病灵活,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,运用古代医术经验,对温病学很有贡献,擅长奇经、脾胃、儿科等,著有《温热论》。
古代名医-清朝3
王清任(公元1768~1831年),解剖学、活血化瘀学创始人,河北玉田县人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和人体解剖的创新医学家。著有《医林改错》一书,3万余言,有图谱25幅,自创新方31个,又是公认的“活血化瘀”创始人。   
古代名医-清朝1
赵学敏(约1719-1805),一说字依吉,号恕轩,钱塘县(今浙江杭州)人。清代著名医学家。他博览群书,对天文、历法、术数、方技、医药、卜算等书籍多有涉猎。著作宏富,包括药书、本草、养生、祝由、眼科、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。著有《医林集腋》、《养素园传信方》、《祝由录验》、《囊露集》、《本草话》、《串雅》、《花药小名录》、《升降秘要》、《摄生闲览》、《药性元解》、《奇药备考》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等,今仅存《串雅》和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两种,其中《串雅》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。